教育资讯

用爱心,为乡村学生的人生启航——记“中国好人”、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副校长司万平

发布时间:2020-12-22 来源:盐阜大众报 浏览次数:

12月18日,寒风凛冽。 

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值班室里,吴伟堂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丫头这两天学习辛苦,晚上给她炖个鸡汤补补。在外打工十多年,没机会给女儿小雨做饭,多亏司老师帮忙,在家门口找了份保安的工作。如今父女天天都能团聚,小雨学习也安心了。” 

“小雨在电话里总说,司老师不但给她买学习用品,还经常给她做好吃的。我想把钱还上,司老师推却说记不得了。后来才知道,她给很多学生都买过东西,而且从来不计回报。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我们农村人的福气。”说到这里,吴伟堂的眼里噙着泪花。 

吴伟堂口中的“司老师”,就是当选今年10月份“中国好人”的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副校长司万平。 

37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悉心照料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四处筹款资助2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司万平将青春年华献给教育事业,用满腔赤诚为乡村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是老师的爱,让我的人生梦想启航” 

“小时候家里穷,上学只是个梦想。”家中7个孩子,司万平排行老三。“二姐上过一阵子小学,我就跟在她后面。她在教室里学,我就趴在外面听。后来学校要缴学费,二姐便不去了,我还跑到学校在教室门外蹭课。老师看我总来,就把我领进教室,坐下免费听课。”回首往事,司万平十分感激当年的老师唐修高和左月华。是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她的人生梦想启航。 

后来,英语老师左月华因要回家休产假,便向学校推荐高中毕业的司万平为英语代课老师。1983年10月24日,是司万平终生难忘的一天,她由旁听生变成了代课老师,梦想的种子从此在她心里扎根、发芽、开花。 

“高中生教初中生,能行吗?”面对一些家长的质疑,司万平深知自己的不足,开始夜以继日地自学,一方面认真研读各种教学书籍,另一方面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虚心求教,“年长的老师下班了,我就跑到她们家帮着干活,见缝插针地取经。” 

从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再到如今的全国优秀教师,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司万平先后取得中专、大专、本科文凭,参与教育科研发表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司老师对教研工作的‘钻’劲和对学生成长的‘盯’劲,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有口皆碑,她教的班级中考成绩每年都稳居全县上游。”学校教务处主任张其刚说。 

“我要用爱心,点燃每个学生的梦想” 

在司万平的办公柜里,有两摞厚厚的学生档案簿。父母信息、家庭住址、人口构成、经济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相关信息。 

这一本本看似问卷调查的“成长档案”,承载着司万平“希望每个学生成人成才”的良苦用心。“留守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大多性格内向,敏感自尊,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司万平通过聊天谈心,跟学生拉近心的距离,逐步完善起这份“成长档案”。 

“学生有任何情绪和身体异样,通过档案记录的信息,我能快速地推断出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司万平说,班级举办联欢活动,她根据档案中“个人爱好”这一栏信息,鼓励学生融入集体,大胆展现,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回自信,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芦蒲初级中学地处阜宁西南,是全镇唯一的中学。全校670名学生中,留守学生430人。“司老师班上56个学生,40个是留守学生。她不仅教书育人,而且给学生带来慈母般的关爱。”校长张楠介绍说。 

学校地处偏僻,200多名住校女生的学习、安全、健康无不让司万平牵挂。担任宿管员期间,值班室的门从来不关,学生有事随时可以找她。2015年秋的一个深夜,学生小王阑尾炎复发,疼得腰都直不起来,司万平二话没说,背上小王就往三里地外的镇医院跑去。 

她与学生同吃同住,并且提供早自习“人工叫醒”服务。“有时我们想父母了,就钻进司妈妈的被窝;临考前想看书了,司妈妈就给我们煮宵夜;有的同学家境困难,司妈妈就喊去跟她一起住,共用生活用品。”采访中,提及司万平的爱,学生们有说不完的感动。 

2013届学生小青,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平时不爱洗澡,同学都不愿意靠近她。“我就经常把她带回家洗澡,给她买好吃的、买换季的衣服,跟她谈心,渐渐地小青打开了心扉,融入了班级。”有一天下雨,司万平忘记带伞,小青恰好在她后面,追着她喊:“妈,我给你打伞!”这一声“妈”,把司万平的心都叫化了。 

2016届学生小庆,父亲是残疾人,母亲患有疾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几次欲中途辍学。司万平对他格外关心,白天关注他的学习情绪,下午课后优先给他辅导,衣服破了、纽扣掉了及时帮他缝好。那年春学期开学,小庆因缴不起费用两天没有到校报名。司万平得知后,立即帮小庆缴了。 

…… 

“家访是我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全镇有19个行政村,乡间的每条小路,司万平都非常熟悉。去家访的路上,她摔进田沟里过,也被牛、狗追过,说起这些,她并不觉得辛苦。看着学生一天天长大,会照顾自己,也会关心他人,学习成绩提高了,她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满满的成就感。 

“教育好一个留守学生,就能改变一个家庭;教育好一群留守学生,就能改变一个村庄。是老师无私的爱,给了我成长的翅膀,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我要用我的爱,点燃每个乡村学生的梦想。”正是这不变的信念,使司万平几十年如一日,用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大爱和坚韧的意志为乡村学生的人生梦想启航,她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最美教师”“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我要一辈子呵护乡村学生,还要让这份爱传递下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爱简单而纯粹,你对他付出一分,他就会回报你十分。”想起学生们从怀里掏出带有体温的粽子、月饼;想起在自己生日当天,学生叠起的一串串祝福风铃;想起学生在困难无助时,唤起的一声“司妈妈”……司万平下定决心:“我要一辈子呵护乡村学生,还要让这份爱传递下去。” 

司万平20年前教的学生韩香,长大后成了又一个“司万平”,毅然回到芦蒲初中成为一名英语老师。“我的哥哥是司老师的学生,他回来总说司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对大家好。后来,我有幸也成了司老师的学生,司老师的关爱,至今仍历历在目。”忆起种种过往,韩香倍感温暖。“身教重于言教,可以说司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当我做了班主任,参与学生宿舍管理之后,愈发觉得司老师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我也在努力向司老师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司万平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返回母校资助贫困学生。毕业学生杨晓娣每个月都给贫困学生小明汇助学金,毕业学生郭国河、杨国太经常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去贫困学生家里看望……看到自己的学生将“爱心”接力,司万平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司万平右小腿后面至今还有一道伤疤,那是十多年前她骑车赶去学校路上摔倒留下的伤痕。“3个月,一天都没休息!当时缝了十多针,整个小腿都被包扎得严严实实,可她包扎完立刻就去了学校。”20多岁的女儿戴希超说,妈妈热爱教育这份事业,心中装着沉甸甸的责任,从来不舍得耽误一天的工作。如今,她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准备“女承母业”,早日成为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在这个偏僻的乡镇初中,司万平默默扎根,无私奉献,把满腔的热血化作对教育事业、对乡村学生爱的春风,而这股春风温暖了学生们的心房,燃起了乡村学生们的人生梦想。

每天早上,司万平叫醒学生们后,都会与他们击掌,表示鼓励。

接手新一届的学生,司万平都会详细记录学生们的信息,以便因人施教。

 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健身房内,司万平指导学生们锻炼。

司万平正在上英语课。

司万平与学生们交流,做心理辅导。

司万平在女生宿舍中,一边缝衣服一边与学生唠家常。

司万平查看学生晚自习情况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