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家长学校总校三月课堂开讲 从《袁氏世范》中汲取现代家庭教育智慧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中国古代家训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精神基因。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良方?3月28日,市家长学校总校三月课堂开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邓铸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带领盐城家长们走进南宋经典家训《袁氏世范》,一起探寻跨越古今的家庭教育智慧。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家长在线观看111.8万人次,点赞量51.64万次。
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书中蕴含的教子观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很有借鉴意义。《袁氏世范》称教子有四忌:曲爱、妄憎、历数、盲信。“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使长者怀怨而幼者纵欲以致破家可也。”邓教授说,教育子女有四个忌讳:溺爱、嫌弃、数落孩子以及盲目相信。家长在疼爱幼小孩子时,不要忘了约束其言行;孩子长大后,也不能减少疼爱而妄加憎恨,“特别是现在的多孩家庭,父母对待孩子们要一视同仁,否则容易导致长子抱怨父母不公,而幼者在娇生惯养下容易走上歧途,这方面的教训在现实生活中也偶有发生。”
邓教授说,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相处贵于反思少责备。“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这些家训告诉我们,世上善于做子女的,也常常善于当别人的父母,不能够孝事其父母的,也常常想虐待子女。这其中没有别的道理,贤达的人能反省自己。家和方能万事兴。“自古人伦,贤否相杂”“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惟当宽怀处之”。邓教授说,自古以来的人伦关系,贤达和不肖相杂。缺点和不足就像胳膊上的毒疮,虽然可恶但不能断其臂,应以宽怀之心对待每个家庭成员。
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袁氏世范》称“人之孝行,根于诚笃”。邓教授解释说,一个人的孝顺行为,源于他内心的真诚和坚定,“在当今社会,我们尽孝道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物质供给上,更在于对父母情感的关怀和精神的慰藉,所以我们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更多时间陪伴父母。”《袁氏世范》又称,“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邓教授提醒家长们,老人有时像孩童一样,喜欢得到一些小恩小惠,喜欢与孩子一起玩,“我们作为子女的,应该懂得这些变化并顺其心随其意。”
修身思想在古代经典中有着重要地位,《袁氏世范》称:“操履与升沉自是两途。不可谓操履之正,自宜荣贵;操履不正,自宜困厄。”邓教授解释说,一个人品行的好坏与做官或者发财是两回事,并没有必然联系,“培养自己的德行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能带有功利目的,否则,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必然会放松在品德方面的修养。”他说,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点,过分注重名利,盲目攀比对标,导致心理失衡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邓教授旁征博引深入解析了《袁氏世范》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并结合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提升现代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精彩讲座赢得了现场60位家长的阵阵掌声。
“邓教授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亲切平和的语调,将《袁氏世范》中的‘宽严相济’‘以身立范’等精髓娓娓道来,让我们深深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育儿智慧的完美结合。”市家长学校总校执行校长陈巧云在总结时希望家长们,能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用古人的智慧来提升自我,只要坚持下去,孩子能更加上进,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
2023年3月27日,盐城市家长学校总校成立,两年来每月邀请专家来盐授课。“我相信,坚持听课学习的家长,一定受益良多。每月的直播课,我们都能在线上看到很多家长朋友的点赞与感谢,这也是我们持续开展这项活动的不竭动力。”陈巧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