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南通”系列报道之九|射阳中学:立标杆夯基础拓内涵搭平台创特色塑品牌
江苏省射阳中学创办于1943年,至今已有77年的办学历史。作为一所县域老四星高中,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全新挑战,学校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力求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应对策略。2020年9月,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共9人前往南通如皋中学和白蒲中学学习。通过学习,学校确定江苏省如皋中学为学赶榜样校,从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素质教育、办学绩效等方面全面分析、科学评估、深刻总结,发现并找准不足和差距,深入剖析差距形成的原因,科学制定切合学校特点的学赶行动方案,有的放矢地学,目标精准地赶。
一、以提升育人质量为内核,夯实高位发展根基
一是坚持臻善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以“臻善”为教育理念,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特色课程四个方面,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臻善”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实现“四个多”,即: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经历的创新活动比别人多。
二是造浓文化氛围,追求优质高品内涵。建设品位独特的文化阵地,出版宣传校友事迹的《射中人》,出刊反映校园生活的《省射中》和展示教研特色的《黄海学刊》,大力推介“江苏省射阳中学微信公众号”。建设底蕴厚重的校园文化,逐步完善路文化、桥文化、湖文化、石文化、橱窗文化、灯杆文化、墙壁文化、电子大屏文化、主题游园文化等校园文化景点。系统开展“三礼六节”高品质育人活动,“三礼”分别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十八岁成人礼;“六节”分别为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术节、母语节、英语节。
三是立足课堂阵地,践行“543”教学模式。面对三新变化,学校与时俱进,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543”高品质课堂的教学要求。“5”是高品质课堂的五个抓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抓手、素养为目标、合作探究为路径。“4”是高品质课堂的四个问法—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预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问法帮学生解决问题,即启问:提出问题,进行预学检测;探问:拾级而上,逐步突破难点;追问:相互质疑,凸显两个主体;回问:及时反思,注重总结提升。“3”是高品质课堂的三个维度——长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讨论的时间;宽度:让学生有一定的交流展示的空间;高度:允许学生犯错,有引导其逐步自我否定完善以提高思维品质的境界。
二、以外学内提活动为抓手,优化办学管理质态
一是推进深度合作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推动与如皋中学建立双向深度合作关系,形成双向融通的教学同盟,开展双向定期交流活动,促进双方深度合作交流。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同盟校,跟班蹲点学习、结对拜师学艺,伏下身子、潜下心来着力研究样本校的教科研组织、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社会崇文重教的环境样态等。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困惑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样本校的骨干教师来校面对面地指导,点对点地解答。进一步深化柔性人才引进办法,聘请同盟校的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工作室为教科研孵化器,指导学校学科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聚焦管理创新提升精细化水平。认真学习借鉴样本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深、细、实上做文章、下功夫。强化目标管理,指导每一名学生制定奋斗目标,在学习中对照奋斗目标,调整状态,抓好学习常规,学会主动学习。细化过程管理,制定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全方位、全过程细化管理工作清单;成立四个以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为首的公开课督查组,以组内公开课为抓手抓实备课组工作,促进集体备课质量整体提升。突出双线管理,一条线做实课上文章,认真落实“543”的课学教学要求,狠抓课堂,优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条线做实题上文章,各学科精编精选课上例题、课后习题、考试用题,突出基础性、针对性、科学性。
三是突出评价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借鉴样本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的经验做法,积极推进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重点评价内容,优化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便于从不同层面获得学生的评价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严格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公正,评价结果真实可信,以科学真实的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三、以各类课程基地为依托,培养拔尖优秀人才
立足培养拔尖优秀人才的使命担当,学校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与科创实践课程、人文素养拓展与提升课程、体育竞技与健身课程三个基地育人作用,让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一是用好科学教育与科创实践课程基地。依托现有生活化学馆、生命科学馆、物理探究馆、信息技术中心、STEM课程基地等课程基地资源优势,积极创新育人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改变师生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切实开展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改变独立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跨学科融合发展;改变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为培养强基人才奠定基础。
二是用好人文素养拓展与提升课程基地。依托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智慧阅览室、校史博物馆、周克玉上将书屋、臧科艺术馆、卞毓方文学馆、玉晖园玉文化主题游园等丰富的校园人文资源,加强人文类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各主题功能室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完成生涯规划。
三是用好体育竞技与健身课程基地。依托唐学华羽毛训练基地、健身馆、体育竞技与健身研究等体育竞技与健身课程基地等资源,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八个项目的体育课,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特长都能得到专业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