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推送盐城教师援青支教故事
近日
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援青故事丨让“盐城模式”在高原
生根发芽》一文
报道了盐城4名教师援青支教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先进事迹
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位于同德县,是一所新建学校,2019年9月正式招生。2019年8月,杨绍国、陈荣高、王彩霞和刘金贵四位老师服从组织安排,一起从盐城来到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支教。其中,杨绍国同志任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陈荣高同志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一年来,他们珍惜组织信任,珍惜干事平台,珍惜锻炼机会,珍惜宝贵时间,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高效课堂、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盐城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让这所新学校迅速走上了正轨。
一、制定制度,规范行为,提高管理效能。
一所新学校,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学校稳步有序开展工作,促进学校稳健发展。
同德海拔三千多米,空气稀薄,对于一直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他们而言,身体很不适应。8月的同德展示了她火热的情怀,紫外线强度正常显示为12,即使隔着两层衣服,也抵挡不了阳光的灼热,全身火辣辣的。
8月底,学校基础建设还没有完工,没有办公地点。为了顺利做好开学工作,杨绍国同志一到同德,顾不上休整,临时借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召集教学管理处的同志碰头,列出事务清单,挂图作战。从制度制定到课程建设,从学籍管理到分班排课,从常规管理到队伍发展,杨绍国和教学管理处的同志们连续奋战15个日夜,既广泛征求意见,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几易其稿,反复斟酌,制定了《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教学“课前二分钟”候课要求》《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教师请假流程及调课通知书》《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学生请假、学籍变动申请表》《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2019年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19年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各学科教研活动安排表》《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备课组工作计划表》《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作息时间表》《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2019年秋学期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等一系列教学、教研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确定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教案、听课笔记和教学巡查记录格式,并印刷成册。同时,完成了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各学科周课时安排、教师课务分工、课表编排和学生分班等工作。9月15日学生报到开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打响了第一仗。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杨绍国要求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教学“六认真”。即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认真设计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课外辅导、认真组织教学测评、认真参加教研活动。严格按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质量兜底。
坚持“一日四巡”制度。平时,教学管理处加大课堂巡查力度,特别是重点时段、重点课堂的巡查,密切关注各班课堂教学情况,坚持“一日四巡”,坚决杜绝坐着上课、随意接听手机等现象发生。每天安排一位校务会成员,早读课、下午第一节课、晚自习为必查课,另外一节为抽查课,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通报;年级组对存在问题通知到相应老师,以便及时整改。一年下来,学校教学常规已进入正轨。
坚持编印教学管理周报。分一周记事、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工作提醒四个栏目,总结上周教学工作,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同时布置下周工作。教学管理周报得到了全体校务会成员的肯定,已在全校各处室推广。
为了促进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陈荣高同志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广泛征求老师意见,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办学思想和目标定位、目标实施措施及达成标志、规划实施的保障等方面,制定了《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2019-2024)发展规划》,为学校发展绘制了美丽蓝图。
二、重视队伍,青蓝结对,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新建学校,学校教师的组成复杂,学段跨度很大,主要从县中小学抽调,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专科学历5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7.18%,高级职称占12.82%,职称比例不平衡,很多教师没有高中教学经历,只有极少数老师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学校队伍建设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杨绍国同志负责牵头制定了《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队伍建设五年提升方案》《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教师培训工作方案》。本着“总体规划、分段制定、逐年落实”的原则,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明确发展方向,提炼奋斗目标,确立具体指标,制定行动措施,实现学校队伍建设逐年提升。
在队伍建设上,积极推动“五个一”工程和“四个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切实推进“五个一”工程:每年上一节体现自己教学水准的课;每年写一篇体现自己反思的心得(文章);每年编一道体现自己思想的题目(原创);每年做一份体现自己思考的高考试卷解读;每年通一个体现自己困惑的问题。做好“四个结合”:教研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师徒结对与骨干培养相结合,外出跟岗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校对接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为了让教师快速适应并胜任高中教学,杨绍国同志提出了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盐城援青的四个人每人带两个徒弟,要求徒弟的教案必须经过师傅审核才可进课堂,师傅的课堂随时对徒弟开放,徒弟先听后上,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和需改进之处。他们从如何备课、重难点分解、教案书写、课件制作、习题解答与讲解、学科软件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序列化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目前,四门学科培训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关老师已对教材做到胸中有数,基本胜任高中教学工作。
2020年6月3日至5日,康么措老师在州教育研究室组织全州高中教师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中荣获优胜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娘毛加老师化学专业毕业,但因缺少数学老师,学校安排她任教数学学科。为了帮助她尽快提高数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杨绍国同志和她逐一讨论每一个教案和课件,课前把每一题都研究一遍、做一遍,提醒她上课过程中注意概念的讲解,注重思路的引导和方法的分析。现在,娘毛加老师的数学课已深受同行的肯定和学生喜爱。
三、让学引思,注重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五高第一届学生,他们整体入学成绩不太理想,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习惯了老师讲,他们听,不习惯主动探究思考。根据学情,开学前两周,各科开设了《初高中衔接课程》,整体梳理了初中内容,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他们结合盐城“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了“降低起点,夯实基础,突出训练,当堂检测”的教学准则,坚持实施“三三三”教学策略(提倡“三个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二是强调“三个必讲”即核心的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惑之处必讲;三是保证“三个到位”,即训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出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计算,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求学生每日坚持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追求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坚持写听课笔记、整理错题本,一年下来,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效果显著。
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教学任务较重的实际情况,杨绍国和同学们相约,每周日上午9:00给大家复习回顾初中知识和解疑答惑,同学们可以自愿到教室来。让人欣慰的是,他每次走进教室,同学们都一个不少地静静坐在教室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人泪目!历次考试,在平行班级中,相对高分人数和平均分均位于前列。吴玉霞同学数学基础不太好,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交流,鼓励她多做、多思、多问,增强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她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积极了,也更加自信了,几次考试取得了显著进步。
四、关注个性,开展活动,完善课程体系。
2019年秋学期刚开学时,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但由于没有音乐教师,音乐课一直没法开设。同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缺乏,目前学校课程较为单一,三级课程体系不完备。
学校常规管理步入正轨后,杨绍国和同仁们积极筹划开展各项活动,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先后举办了各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9年11月25日,海南州第五民族高级中学首届“钟楼杯”篮球比赛拉开序幕;2020年6月3日-6日,第一届“钟楼杯”足球赛成功举办,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今后,将继续梳理整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会思考、有担当”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逐步丰富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
五、推荐书目,搭建平台,营造书香校园。
经过调研,他们发现学生之前的阅读面较窄,阅读量较少,视野不够宽,很多学生没有离开过青海,甚至没有走出过同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杨绍国同志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的方式,努力促进学生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为学生成长铺设基石。他将盐城市教科院推荐的中小学各年级双语阅读目录发给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组,要求他们结合学生实际加以选择,编制三年的阅读目录。要求藏语文学科组参照语文和英语格式制定三年的阅读书目和阅读要求。同时,并将阅读课纳入课表,推动阅读工程落到实处。
并组织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为展示师生阅读成果搭建平台。2020年4月24日,学校举行了主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师生读书分享会,全体师生好读书,读好书,传承和丰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教师博学儒雅,使学生知书达理,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逐步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溢满书香。
盐城和同德,两座城市虽相距两千多公里,但长江、黄河同源,共享着相同的四季风雨,共睹着同一轮明月。一年的援青时间,虽苦犹甜,终身难忘!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他们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继续为青海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