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春风化雨教育惠民温暖千万家

发布时间:2022-10-08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每个家庭最关心的重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盐城教育的广度得到全面拓展,现代化学校供给充分,教育惠民广泛覆盖,优质师资日渐增多,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造福全市广大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接受优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孩子的茁壮成长而充满希望。“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盐城的孩子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的美好蓝图正在绘制中。

近五年来,我市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市近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72亿元、年增幅7%,居全省第6;顺应人口集聚,近五年同步建设学校230所,学位宏观匹配率从107%提高到131%,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全面化解。省、市级优质幼儿园占比、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均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列全省第4。实施义务教育“薄改”工程179项,整合撤并农村小规模薄弱学校152所,义务教育学校100%达省定基本办学标准。2022年新创成省四星级高中2所,四星高中占比从48%提高到52%。职教获评省“职教改革发展成效明显设区市”。

在“双减”工作方面,我市学生学业负担减轻指数从“双减”前的69.07%提高至76.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98.12%,学业合格率98.55%,均超省标(95%);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课后延时服务覆盖面达100%;583家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教培机构注销或转型至4家,压减比例达99.31%,列全省第3。线下机构“营转非”及资金监管比例均达100%。

在教育惠民方面,我市于2019年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在校集中就餐、体育设施开放、教室安装空调“四项教育惠民”行动。2021年实施课桌椅更新、教室照明、厕所改造、饮用水及洗浴条件改善“新四项教育惠民”行动。2022年围绕实验教学设施等10个方面,实施中小学校优质均衡“十项提升”教育惠民行动。目前,中小学教室空调、直饮水设施覆盖率达100%。受惠于照明改善,我市学生近视率从68%降至53%,降幅居全省第一;推广校车服务,全市配备标准校车或定制公交841台,惠及学生4.3万名,通勤需求满足率达99%,并有效缓解市区部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和家长接送学生不便等难题;完善就餐体系,建立以学校自办食堂供餐为主、社会企业配送供餐为辅的就餐保障体系,506所公办学校提供学生在校就餐服务,需求满足率达98%。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今年7月29日,盐城市科创城小学迎来首批报名的学生和家长。作为今年盐城市投入使用的37所新学校之一,科创城小学的条件让许多家长吃了一惊。以白、蓝、橙为主色调的学校建筑十分抢眼,宽敞的塑胶操场、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现代化的多功能厅、智能化的教学系统,让这所新学校显得十分“高大上”。

“保证每个孩子‘有学上’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得益于党委和政府的大手笔投入,孩子们现在走在‘上好学’的路上。”该校校长何灿告诉记者,建一所好学校,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投入,还包括“软件”方面的提升。作为省体育特级教师,何灿对学校的发展有许多设想,在这些设想中,建设一所体育特色学校是重点之一,因为“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发展的根基”。据悉,该校将以多彩的运动、多样的项目、多维的评价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基。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引进书法、戏曲等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优秀品牌课程项目。

事实上,“上好学”的硬件追求,已经成为我市新建改扩建学校的标配。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家门口好学校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门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今年秋学期全市新建扩建学校56所,新增学位63240个,其中新建学校37所。无论是高大现代的鹿鸣路初中西校园,或是以彩色外墙著称的盐城市希文小学,又或是拥有如画般廊桥的西城实验小学,每一所新建学校的建筑风格各异其趣,为该校学生开启独一无二的校园生活。

与此同时,在“上好学”的软件追求上,各校同样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属于本校独有的校园文化。盐城市幼儿园赓续红色保育院的传统,为每个孩子的起步奠定基础;盐城市第一小学以“善”为载体,要求学生以善心善行实践人生;盐城市步凤小学打造“诚”文化,突出对学生德育的要求;盐城市康居路初中践行“三情”教育,培养有情怀的教师,打造有情趣的课堂,培养有情义的学生;盐城市大冈中学以“润”为母题,强调教育对学生的润心润行;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校园“行健文化”,鼓励学生学好技能、自强不息……


从“学得累”到“学得欢”


“以前孩子学了三四个培训班,有学科类的,也有艺体类的,我们工作也忙,还要跟着接送孩子,感觉特别累,但又不敢松懈。听说有的人家一下子报了七八个班呢。”市一小学生周语宸的母亲告诉记者,“双减”之后,这种情况一下子得到扭转。每天放学后,孩子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同时还报了学校的社团活动,学习一两门兴趣爱好。现在孩子每周的校外培训班,只剩下游泳一个项目,顿时感觉很轻松。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我市教育部门经过多方调研综合研判,凝炼出一条以“增”促“减”的独特路径。通过课程增“融”、课堂增“效”、作业增“质”、教师增“能”、家校增“联”、校外增“控”,实现减负增能的育人目标。各地各校随即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特色教学举措。盐城市第一小学通过“一小好作业”这一抓手,以作业引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实现了作业总量控制、学习时间管理、学生兴趣爱好提升的目标;盐城市聚亨路小学探索“经验数学”教学范式,提升课堂质效;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打造“体教融合”的路径,对学生体育能力提出要求;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打造校园“动物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观察、研究小动物;盐城市青年路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尊老爱幼、向爱向善。

“双减”政策落地,不仅实现了校内的减负,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今年国庆期间,盐城市教育局组织5000多名学生,分别赶赴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开展实境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盐渎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赶赴射阳,现场见证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耐盐水稻亩产创纪录,丰富劳动实践教育;步凤小学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市级非遗传承单位步凤酒厂,近距离了解一粒种子如何变成酒……

记者获悉,自“双减”以来,我市学生学业负担减轻指数从“双减”前的69.07%提高至76.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98.12%,学业合格率98.55%,均超省标(95%);优化课后服务,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探索推行周六和寒暑假托管服务,开发推广课后服务项目400多种,重构学生“多样化一日生活”,课后延时服务覆盖面达100%;严控校外教培,583家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教培机构注销或转型至4家,压减比例达99.31%,列全省第三。


从“吃苦学”到“舒适学”


“学习是件吃苦的事儿”,几乎每个孩子上学前,家长都会反复叮嘱一句。这句话不仅仅是家长希望孩子勤奋钻研不怕困难,也包含了学校条件不如家中舒适的意思。教室不恒温,夏天一身汗冬天直跺脚;饮水不方便,要么打开水要么自来水;上学不方便,学校周边挤家长接送烦;厕所味道大,进去捏鼻子四处难下脚。这些都是几代盐城学子的共同记忆。

2019年,这些共同回忆就此定格,成为历史。这一年,我市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在校集中就餐、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教室安装空调等“四项教育惠民”行动。当年便实现了全市100%公办中小学、100%名师提供课后服务;建立学校食堂自营供餐为主、社会“中央厨房”企业配餐为辅的集中供餐体系,506所公办学校提供学生在校就餐服务,需求满足率达98%;全市510所城镇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共享,惠及市民群众数百万人;为全市684所公办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安装空调3.27万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域中小学教室全部安装空调。

2021年,在“四项教育惠民”行动的基础上,我市实施课桌椅更新、教室照明、厕所改造、饮用水及洗浴条件改善“新四项教育惠民”行动。全市中小学完成更新添置课桌椅15.75万套。完成367所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9143间,实现盐城中小学教室照明卫生条件基本达标。新建、改扩建厕所900个,形成健全的卫生厕所管理维护制度,基本解决全市中小学卫生厕所面积不足、男女蹲位比例不合理、卫生条件偏低等问题。完成水电路改造及添置饮水机4953个,建成以校为主的安全饮水服务体系,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新建改扩建浴室39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实现在校洗上热水澡,浴室生均使用面积不少于0.2平方米。

2022年7月,我市围绕实验教学设施等10个方面,实施中小学校优质均衡“十项提升”教育惠民行动。通过提升学校实验教学设施配置水平、提升智慧校园融合应用水平、提升校园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等10项提升,努力实现“提升标准、打造特色、展示形象”的目标,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我市推广校车服务。全市配备标准校车或定制公交841台,惠及学生4.3万名,通勤需求满足率达99%,并有效缓解市区部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和家长接送学生不便等难题。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