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师专访】盐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杨虹
记者:杨老师,我是盐城市教育局网站“名师专访”栏目记者,非常高兴有机会采访你。“人心是土地,感动是甘泉”,杨老师,你能介绍一下,当初,你是怎么选择从事特殊教育这项事业的吗?
杨虹:谢谢。非常荣幸接受你的采访。其实,我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从教31年来,我一直奋斗在教育第一线,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真挚爱心诠释着一名特教人的无悔选择。
谈起选择特殊教育这个行业,我不仅想起1992年的8月。由于工作需要,刚刚参加工作2年不到的我走进了特殊教育学校。当我从普小转到特殊教育岗位,看着一群或比手划脚、咿咿呀呀不知所云,或走路趔趔趄趄、说话含糊不清,或号啕大哭、流着口水、懵懵懂懂的孩子,我初始也有过慌张、迷茫,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记者:非常理解,那么,你是怎样走过从业初期的这段迷茫和困惑的呢?
杨虹:岁月更替,记忆犹新。一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那时候带我走上工作正规的校长和老师们……她们经常的鼓励我,耐心地引导我,细致地指点我。我没有气馁,坚信努力付出终有回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校。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感受到这么多残疾家庭的不幸,我内心触动很大,暗暗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为这些残疾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努力!工作上,我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熟悉教材教法,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生活中,我和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擤鼻涕、擦屁股,端水送药……一次次的早出晚归,一次次的倾情付出,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欣慰的笑了。我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个人也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收到主管部门的“嘉奖”。 2021年被评为盐城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记者:祝贺你,杨老师。听说,你有一个座右铭:“做,就要做到最好”。你能与我们分享您的从教体验和心路历程吗?
杨虹:非常惭愧。30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就是默默无闻地干着一些琐碎、简单的事情。可是,学校领导和上级组织部门却给了我很多荣誉。面对这些成绩,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不能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通过自学和外出培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领导工作中的好助手。
谈到从教体验我觉得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首先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特殊儿童需要关爱,只有从心底爱他们,才能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残疾孩子本身的缺陷是在某些方面比较弱,例如认知理解或者交流等,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就会差些,我们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当孩子有了些许进步时,要赶紧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孩子更新知识。同样,对一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及时发现苗头,及时有力的干预,避免形成不好的习惯。第二,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孩子性格或能力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同样他们适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可能就喜欢被表扬,一被夸讲就会更努力的去表现,但可能有些孩子却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需要比较严格的教学。第三,要重视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对班级每一个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经验证明只有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配合好了,孩子才能更快的取得进步。
总之,特殊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不断前行。
记者:杨老师,你既是班主任,又是音乐老师,还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你是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和身份的转换的呢?
杨虹:是的,从事特殊教育确实需要付出更多,在工作中你需要不停转换角色。
作为班主任,我尊重、关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童心为伍,诚心作伴,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与孩子们融合在一起的根本。这也是我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记得有一年,我带培智一年级新生班级,有个叫小轩(化名)孩子,他从没有上过学,上课时坐不住,随便下位,在教室横冲直撞,不是打人就是抢同学东西,老师让他过来,他满教室跑,老师一个人也抓不到他,他一会爬上桌子,一会爬上讲台,年轻的任课老师都被气哭了,说这个孩子不适合上集体课。当天放学后,我就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他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都是自由散养、缺少爸妈关爱。原来他每次捣蛋犯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通过观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到室外做游戏,我就和他约法三章,只要上课不随便下位,下课就带他出去玩。他高兴地点点头,上课只要他开始坐不住,我就不断提醒他要表现好,下课出去玩。通过每天的关心,鼓励、一起游戏,小轩把我当成了最信任的人,慢慢的发现他的表现越来越好。
低年级的班主任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多一些,除了冷暖以外,有些孩子经常把大小便解在身上,发现后我都及时帮助换洗,从不嫌弃他们。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尽自己所能给予关怀与帮助,经常买些吃的、穿的和学习用品给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始终如一地敬畏课堂,站稳讲台,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近年来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在省市杂志发表;多次参加省市各种微课、论文比赛均获得一二等奖的成绩;在市校际交流中,执教的音乐课收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撰写的德育工作案例被市局评为典型案例;2016年参与的省级课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课程医教结合策略的应用研究》于2021年已结题;2020年由我主持的课题《智力障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已成功立项(正在研究中)。但这些成绩都已成为过去,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多年来,我身先士卒,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课时量和普通教师一样多,却从来不缺学生一节课。我始终记得有位老领导说的话:“领导干部要求教师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因此,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中,我带头做课件,带头上教研课,带头做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虽然是老教师,但和年轻人一样的有活力。为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带领大家做课题研究,努力探寻教育教学改革新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辅导青年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给他们提供建议,为他们出谋划策、上示范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所带的青年教师们也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在我的指导下,杨星星、于沁老师多次在省、市级各项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并有多篇论文发表。
工作中,我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服从领导分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人手不够,我主动为启智学生排练舞蹈,逐个示范,为孩子纠正动作、分解、练习……
记者:杨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们不由得要为您点赞。我们坚信:因为有你,以及无数个和您一样奋斗在特教战线的老师们,残疾孩子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