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培塑时代新人!
新四军,一个闪亮的名字,在这里根植大地。铁军魂,一片报国的赤诚,在这里融入血脉。盐城红,一抹鲜亮的底色,在这里培根铸魂。
铁军文化历久弥新
新四军纪念馆内,游人如织,观众如潮。 在“小铁钉”讲解员徐钰淇的指引下,观众安静聆听、认真观展。徐钰淇的声音清脆、响亮,新四军的十年征程,在她的口中清晰、动人。几个故事讲完,不远处的另一位“小铁钉”彬彬有礼地迎上前去,接力继续讲解下去。 “小铁钉”的讲述,让新四军故事有了全新的角度。看着眼前粉雕玉琢的孩子,观众自然而然想到抗战之时“沦陷区”的孩子,两相对比,新四军抗日救国的初衷愈加明晰。而对于徐钰淇这样的小学生来说,志愿讲解同样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之旅。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展厅的墙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驻足的《白菜心》展板前,往来观众不断拍照记录。驻足细听,顶部的音响设备播放着童声版《白菜心》,让人感受昔日老区人民对新四军的拥护之心。 作为昔日的文化铁军,新四军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多有建树,用音乐辅助展陈,可以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切。在今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一件旗袍”展柜前,同样有一首优美隽永的小提琴曲环绕。 “感觉像是王海纹这些女战士,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水边,向我们挥手告别。”观众张锐熟知“一件旗袍”的故事,对这首由著名小提琴家盛小华演奏的《一件旗袍的追思》赞赏有加。 而在著名的文物“宋公纪功碑”前,“小铁钉”一字一句地讲述宋乃德修堤为民的故事。海啸的凶险、筑堤的艰难、敌人的残忍、民心的向背,在这个故事里一览无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红色传承培根铸魂
10月14日,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内,“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成立。八位朝气蓬勃的宣讲队员,在解舜臣烈士雕塑前,将英雄的八个传奇故事娓娓道来。英勇过往如画卷展开,英烈精神似星芒耀目,直抵人心深处。 传承赓续的方式有很多,今年以来,盐城市第一小学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的小研究员们,也忙得相当充实。他们走进以新四军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追寻先辈足迹、感悟先烈初心;采访新四军老战士、盐阜区首个抗日儿童团团长刘则先,了解当年的孩子如何参与抗战。 在盐城市建军路小学,一幅宣纸铺开,笔墨饱蘸深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字反复书写。作为全国书法特色学校,该校将新四军红色文化中的诗篇名句,结合本校特色课程,一撇一捺书法育人。 11月29日上午,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室开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新四军红色金融为主题的陈列室。在这里,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琳琅满目,场景还原逼真鲜活。江淮银行、盐阜银行、华中银行等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一一浮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发展画卷徐徐展开,初心使命与革命精神熠熠生辉。在保护传承红色资源的实践进程中,陈列室的建成意义非凡,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更是传承新四军红色基因、培育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成果。活动中,新四军纪念馆授予盐城农商银行“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成员单位”称号,特色金融产品“红盐贷”同步推出。 传承,以不同的方式,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校园里,孩子们精心排演红色舞台剧,将红色基因融入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之中;校园外,志愿者们心怀热忱,手持画笔,用心绘制一面面红色文化墙,让历史的生动画面跃然于街头巷尾。在盐城,红色之光似繁星璀璨,遍洒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处角落。
守护红色世代相传
今年以来,盐城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小清相当忙。关于新四军历史研究的会议、课题、项目纷至沓来。作为昔日新四军重建军部、浴火重生的重要城市,盐城已经成为新四军研究的重要一站。 历史研究与文物收藏相辅相成。收藏为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与素材,研究又进一步为收藏工作提供更专业的理论见解和史料支撑。不久前,刘小清受邀前往大丰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滨海王桥战斗纪念馆,为两馆的展陈提升提出建议。 “研究新四军历史的过程,既是文史工作的钻研与实践,也是研究者个人境界的修炼与提升。许多事情,放到大历史的维度下豁然开朗。”刘小清告诉记者,在新四军文史研究领域,我市近期将出版《中共中央华中局史稿》《苏北抗日根据地史》等一系列重要专著,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四军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
今年以来,盐城市初级中学的小铁军志愿者也很忙。一声“重走抗大路”,孩子们奔赴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芦蒲烈士陵园、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等红色场馆。重温新四军革命历史,穿越时空对话先辈。归来后,孩子们将所习所得所感,写进作文、共同探讨。 “自2022年起,我校在大市区首创初一新生军训。队列、射击、消防等课程齐上阵,还有军事历史等课程。学生们练体魄、磨意志。2023年,我们还获评了‘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盐城市初级中学团委书记巫泰伟表示,该校会以课程建设为笔、红色资源为墨,书写“雅正”课程,让红色基因在校园流淌,培养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让红色精神永不褪色。
这一年,“中国好人”徐振理也相当忙。他帮助新四军烈士张豪的妹妹找到张豪的牺牲地和安葬地,并纠正张豪烈士证上的错误信息。历经70余载,张豪烈士家人终获更正后的《烈士证明书》。他带领滨海县红色亲子家庭开展活动,前往红色场馆,将红色传承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徐振理的身后,是新四军红色文化在盐阜大地的落地生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以守护红色资源、培育强国一代为指向,有人立足本职岗位,梳理本单位本系统的红色历史,寻找精神源头;有人走遍天南海北,为仅有数面之缘的烈士后人寻亲圆梦;有人牢牢扎根家乡,不断宣讲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群体。他们既是盐阜大地铁军文化传承至今的“果”,又是发起新一轮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因”。从课堂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因”与“果”循环交替,红色铁军故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盐阜大地那一抹“红”愈加鲜艳,永不褪色,永远闪耀在岁月长河之中。